摘要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太庙祭祀文化研究》(批准号为00BZS004),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一句被史家频频引用的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传统宗法社会中,祭祀是除战争之外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但表现在运用的普遍性上——从天子至于庶人都要致祭,而且系统地表现在社会制度的各个层面上。宗庙祭祀制度内涵极为丰富,包括祭法、祭义、庙数、昭穆、禘祫、时享等理论层面的问题,以及宫室、乐悬、服饰、器用等属于名物度数方面的...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太庙祭祀文化研究》(批准号为00BZS004),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一句被史家频频引用的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传统宗法社会中,祭祀是除战争之外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但表现在运用的普遍性上——从天子至于庶人都要致祭,而且系统地表现在社会制度的各个层面上。宗庙祭祀制度内涵极为丰富,包括祭法、祭义、庙数、昭穆、禘祫、时享等理论层面的问题,以及宫室、乐悬、服饰、器用等属于名物度数方面的问题。帝王的宗庙祭祀既有与贵族祭祀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一方面表现在它在祭祀规格上享有最高的等级;另一方面它要同时享祭两个庙:私亲庙和太庙,前者是帝王的家庙,后者则是国庙,是国祚的象征。太庙祭祀是一国之内祖先祭祀的最高形式,具有垂范天下的作用,其文化意义最为重大。该成果共分七章。第一章讨论宗庙制度,包括宗庙名义、庙数之制、世室、宗庙祧迁、昭穆制度五节。这一章旨在从经文记载和对经义的诠释出发,正本清源,将太庙祭祀的核心问题一一厘清。举凡后代产生的分歧与争论,其根源都出在对经文的不同理解上。第二章讨论历代庙制
<<
>>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