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革命后欧洲的中学
  • 报告作者:陈友松
  • 报告字数:2539 字
  • 报告页数:3 页
  • 所属图书:陈友松教育文集
  • 图书作者:方辉盛 何光荣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学校为青年负有双重使命,这是欧洲的传统精神。一方面供给有志向、有才能的青年上进的机会,一方面是选择比较才高的青年之工具,培植他们做军事、宗教、政法各界的领袖人物。这种学校对于静止的社会可以应付裕如,但因为时代的剧变,便形落伍了。它们所造就的青年是准备服务于已没落或将没落的社会机关,所以新兴的领袖多来自未入正式学校的群众中,或是旧式中学比较英俊的毕业生。他们的真正教育多是属于“学校以外”的一种。罗马皇帝图拉真(Trajan)和戴克里先(Diocletian)的出身就是这样的,而墨索里尼、斯大林、希特勒以及其他数百个近代或当代的欧洲领袖的出身也是一样的。在革命的时代,中学理应有根本的改革。新兴的领袖及其信徒,理应认清传统学校之无用,但不久他们又维护传统的数学与语文的形式训练,一若相信这是训练领袖的秘传,因此中学虽然有些改变,在实质上又成为选择文学与抽象教育的青年领袖的机关了。苏俄的中学 苏维埃共和国虽作了一次最彻底革命,将以前的事物,完全的破坏,但现在似乎又回到普通文哲式的中学与大学了。虽然工会与青年共产党人反对,毕竟世界流行的书本教育的成见是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取消政权以后,
>>
作者简介

陈友松: 暂无简介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