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鲁迅创作中“兴感怡悦”的悲剧情结
  • 报告作者:郭海宁
  • 报告字数:4727 字
  • 报告页数:6 页
  • 所属图书:威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作品...
  • 图书作者:刘昌毅
  •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鲁迅是对中国近代美学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的学者。在写于1907年的文学论文《摩罗诗力说》中,他说:“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所谓“美术”就是艺术,包括雕塑、绘画、文学、建筑、音乐等;所谓“兴感怡悦”就是艺术作品要引起“观听之人”的共鸣和美感,使之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虽然将“兴感怡悦”确定为艺术的本质,在理论上有其片面性,但鲁迅明确了创造艺术美是艺术追求的目标。鲁迅的创作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为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同时鲁迅也要人们看到有价值的东西是如何被毁灭的,将熟睡于铁屋子里的人们唤醒以打破铁屋。如此“兴感怡悦”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虽然“兴感怡悦”从一定角度上说是“观听之人”的欣赏结果,但在创作中已经渗透了鲁迅浓厚的悲剧情结。在创作风格上主要表现出作品中人物形象平庸丑陋、景物描写沉闷凄凉、作品语言尖刻冷漠等,甚至文章的结构也是重视内容而淡化形式。比如鲁迅作品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然而却缺少美的形象。《
>>
作者简介

郭海宁: 作者单位:威海职业学院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