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互联网+”时代“非遗”保护的革新——以乐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竹麻号子”为例
  • 报告作者:张蓝尹 孙晓枫
  • 报告字数:8860 字
  • 报告页数:12 页
  • 所属图书: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
  • 图书作者:傅才武 陈庚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
  •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我国民间音乐主要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自然传播,但其传播范围较小,且在传播中容易发生变异。数字化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传播方式,也扩大了民间音乐的传播范围,对民间音乐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依附在传统手工环节中的诸如乐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竹麻号子”这类的音乐类型正在面临因失去生存载体而消失的境遇,本文仅就“夹江竹麻号子”的现状和解决方法做一浅论。
>>
作者简介

张蓝尹: 张蓝尹,乐山市文化馆信息部助理馆员。

孙晓枫: 孙晓枫,乐山市文化馆信息部助理馆员。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