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一座中国北方城市的江南认同:帝国晚期济宁城市文化的形成
  • 报告作者:孙竞昊 陈丹阳 胡克诚
  • 报告字数:34428 字
  • 报告页数:30 页
  • 所属图书:运河学研究 第1辑
  • 图书作者:李泉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本文勾画明清时期济宁的文化景象,并探讨构织起其南方城市认同的缘由。本文首先考察运输、通讯和城市化如何塑造了济宁的经济取向和社会构成,因为它们导致了别具一格的地方文化的繁荣。本文认为,以京杭大运河为依托,济宁在明清帝国经济和文化网络上连接南北的特殊位置使其具有了来自南方为主的多种外来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因素。济宁盎然的南方城市生机体现在其物质景观、人文精神、社会成分,以及日常生活的构造和结构中。与同时代的南方同伴一样,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明清济宁士绅积极从事地方城市文化和地方社会建设,而他们的这些活动显然在形式和风格上源生于在江南地区更为精致、卓越的物质、文化和社会形式。
>>
作者简介

孙竞昊: 孙竞昊(1964~ ),史学博士,浙江大学江南区域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明清时期区域与城市史(侧重江南和华北)及其近现代变迁。

陈丹阳: 陈丹阳(1982~ ),理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史、历史地理学。

胡克诚: 胡克诚(1981~ ),史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师、运河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明清史、运河史。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