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5·12”汶川地震受损区植被恢复效果的Meta分析(2008~2017)
摘要
“5·12”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区域植被造成严重损毁,且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灾后社会各界积极投入灾区的植被恢复工作,但至今对地震受损区植被自然和人工恢复效果的综合定量评价仍鲜见报道。本文采用Meta分析(Meta analysis)方法定量评价了汶川地震受损区的植被恢复效果。结果表明:与地震未受损区的植被相比较,地震受损区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未受损区(p<0.05);人工恢复的物种丰富度、灌木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自然恢复(p<0.05),而草本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自然恢复(p<0.05);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人工恢复的受损区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逐步增加。依据未受损区和地震受损区的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科学地选择适宜的灌木物种,同时辅助草本植物的恢复是地震受损区植被恢复的适宜恢复措施。
>>
作者简介

段晨松: 段晨松,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学。

韩燕: 韩燕,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学。

张远彬: 张远彬,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学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