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2003~2017)
报告字数:20270字
报告页数:24页
摘要
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析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为基础,应用历史地理文献方法追溯了中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食物基础是“北粟南稻”,它承载了浓郁的中华文化内涵与传统。不同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体现了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过程的文化共享性,携带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象征意义。本文以两个案例分别分析了粽子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丽江古城的饮食类非遗的艰难传承。最后讨论认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政策解析、工艺革新、市场...
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析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为基础,应用历史地理文献方法追溯了中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食物基础是“北粟南稻”,它承载了浓郁的中华文化内涵与传统。不同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体现了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过程的文化共享性,携带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象征意义。本文以两个案例分别分析了粽子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丽江古城的饮食类非遗的艰难传承。最后讨论认为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政策解析、工艺革新、市场化境遇三个基本讨论点。①各个年龄阶层、社会阶层、部门机构等都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起着各自不可代替的作用。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通过数字化信息收集、整理档案资料、培养传承人,推进多样化立体传承发展。②在传承传统餐饮工艺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允许适度创新,这才是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革新之道。③面对市场经济的“双刃剑”,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不容易在市场化的语境中传承,需要承借一些行政手段、在不改变非物质文化的本质前提下进行传承。
<<
>>
作者简介
张祖群: 张祖群,博士后,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现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遗产旅游与文化产业。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