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市场取向的财政改革
  • 报告作者:李扬 杨之刚
  • 报告字数:7809 字
  • 报告页数:9 页
  • 所属图书:与时代共奋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
  • 图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过去14年里,中国的财政制度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变动似乎并没有带来一个与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新的财政框架,而且导致了日益恶化的财政赤字。在渐进式的改革过程中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有其必然性。改革前的中国经济体制若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来刻画其特征,可概括成“财政主导”型。那时的财政收支囊括了政府和企业的主要收支,甚至包含了居民户的一部分收支。通过银行体系媒介的资全流动规模既小,且主要是执行政府出纳机关的职能。至于在财政和银行之外的民间资金流动,由于直接融资被长期禁止,且居民户只有很少的储蓄,企业亦无可自行支配的资金,基本上可忽略不计。既然传统体制下的资金流动以财政为中心,则改革的任何举措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财政收支和财政制度。更由于改革是市场取向的,其必要条件之一是政府放权让利,因此,各个领域的改革或多或少会收缩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相对规模,并导致财政制度发生变化。回顾14年的改革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的财政改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作为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套措施”而被动地进行着。例如,在价格改革过程中,举凡农产品、副食品和基础工业产品提价,几乎无例外地都使得财政对居民户的补贴和对国有
>>
作者简介

李扬: 暂无简介

杨之刚: 暂无简介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