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是一篇关于聋人的沟通民族志。笔者于2010~2013年在台湾、香港、大陆进行多点的田野调查。台湾、香港和大陆有不同的政治以及教育体制,虽然教材都是使用华文撰写,社会大众也多数能使用华语和华文,却有三套不同系统的手语。本文关注日常生活中聋人使用手语的沟通特性,发现感觉器官的使用情况不同,人在使用语言进行描述,将自己和世界联结在一起时,符号类型的运用也有所不同。在多重管道的沟通环境中,以视觉管道为主的手语大量运用指涉性的描述办法,这种情况在不同手语系统中都存在。以往语言人类学对指涉性(indexicality)的讨论,只在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发现:在手语语言的脉络中,指涉关系必须建立在感官的联结之上。另外,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到聋人在家庭和社会中“不能听”的弱势处境,因为语言意识形态的关系,预先排除了视觉语言被使用的可能性,让不同沟通管道之间的使用频率失衡。本研究不只让人可以认识聋人及其沟通方式的特性,也能让人重新思考语言是什么,以及反省社会中某些制度或规则是否还有改善的空间。
<<
>>
作者简介
陈玩臻: 陈玩臻,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