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网民的网络文明素养,课题组基于2022年深圳市民网络文明素养调研结果,针对网络空间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开展了广泛的网络文明素养提升干预。课题组面向951名网民,开展了模拟式行为实验干预,针对网络不文明行为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探究了不同干预方式、干预主体、干预内容的差异化干预效果。本报告以网络文明素养的理论内涵为基础,谋求行动路径和干预策略的创新,探索了共情提升和道德唤醒对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抑制作用,以及官方机构、普通网民、网络微名人等不同干预主体...
为进一步提升网民的网络文明素养,课题组基于2022年深圳市民网络文明素养调研结果,针对网络空间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开展了广泛的网络文明素养提升干预。课题组面向951名网民,开展了模拟式行为实验干预,针对网络不文明行为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探究了不同干预方式、干预主体、干预内容的差异化干预效果。本报告以网络文明素养的理论内涵为基础,谋求行动路径和干预策略的创新,探索了共情提升和道德唤醒对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抑制作用,以及官方机构、普通网民、网络微名人等不同干预主体在网络文明促进上的效能。基于扎实的理论梳理和丰富的实验数据,本报告提出一条基于网络心理的认知—情感—行为干预路径,旨在进一步提升深圳市民网络文明素养,营造网络文明新风尚。
<<
>>
作者简介
曹博林: 曹博林,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智能传播、健康传播。
潘彦铮: 潘彦铮,中共深圳市委网信办网络传播处干部,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网络文明。
支冰洁: 支冰洁,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智能传播、健康传播。
林旖馨: 林旖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智能传播、健康传播。
郑敏怡: 郑敏怡,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智能传播、健康传播。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