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遗保护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报告字数:17473字
报告页数:19页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发展方向与行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的融合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迫切需求。北京市非遗保护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的工作实践主要表现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制度创新与融入路径显著提升,非遗保护传承的群众基础和内在逻辑不断巩固完善,非遗保护传承的社会参与效度明显提升,但是也存在文化行政工作机制协调不畅,非遗融入社区文化生活的制度化创新仍需加强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要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发展方向与行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的融合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迫切需求。北京市非遗保护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的工作实践主要表现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的制度创新与融入路径显著提升,非遗保护传承的群众基础和内在逻辑不断巩固完善,非遗保护传承的社会参与效度明显提升,但是也存在文化行政工作机制协调不畅,非遗融入社区文化生活的制度化创新仍需加强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要建立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促进资源统筹整合;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整合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突出非遗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升非遗的公共属性;推进非遗社区传承、校园传承与公共文化空间传播的协同联动,拓展非遗传承和公共文化服务人群增量;推动非遗与现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激发群众参与文化传承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
>>
作者简介
贺少雅: 贺少雅,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