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学术史,见证和呼应着民间信仰以及信仰活动争取合法性的历程。1980年代,学界开始普遍使用学术概念“民间信仰”为既有的意识形态概念“迷信”进行去敏,并试图否定民间信仰的宗教属性,强调它作为民间文化形态的存在价值。伴随着各地民间信仰活动的复兴,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学等学科在过去20年都进入了民间信仰的文献与田野中,经历了一次对于“民间/小传统/乡土社会”的观念转变。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认了“信俗”、“庙会”以及它们背...
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学术史,见证和呼应着民间信仰以及信仰活动争取合法性的历程。1980年代,学界开始普遍使用学术概念“民间信仰”为既有的意识形态概念“迷信”进行去敏,并试图否定民间信仰的宗教属性,强调它作为民间文化形态的存在价值。伴随着各地民间信仰活动的复兴,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学等学科在过去20年都进入了民间信仰的文献与田野中,经历了一次对于“民间/小传统/乡土社会”的观念转变。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认了“信俗”、“庙会”以及它们背后组织者的“文化传承人”身份,各地民间信仰庙宇与仪式实践纷纷转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面目重登历史舞台。
<<
>>
作者简介
吴真: 吴真,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科仪、民间信仰、宗教文学、道教与地方社会。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