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就业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本文从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结构、就业形态等方面剖析人工智能就业效应及其实现路径,以便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就业冲击,帮助改善我国就业市场现状,促进实现高质量就业。就业效应通常涵盖劳动替代效应以及岗位创造效应和补偿效应,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既符合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殊表现。替代效应方面除了对体力劳动的替代,人工智能将更进一步地替代脑力劳动,对更多岗位造成冲击,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技术特...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就业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本文从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结构、就业形态等方面剖析人工智能就业效应及其实现路径,以便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就业冲击,帮助改善我国就业市场现状,促进实现高质量就业。就业效应通常涵盖劳动替代效应以及岗位创造效应和补偿效应,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既符合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殊表现。替代效应方面除了对体力劳动的替代,人工智能将更进一步地替代脑力劳动,对更多岗位造成冲击,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表现出对中等技能劳动者的大规模替代,创造了更多高技能岗位和低技能岗位,强化就业结构极化现象,进而引致劳动者收入分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技术偏向型特征表现出对资本和劳动不同程度的增强,进而影响生产过程中的收入分配。此外,新的就业组织形态也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产生,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新的生机。最后,由于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不均衡,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还存在区域、产业、行业层面的异质性影响。相关部门应削弱就业替代效应,放大创造效应和补偿效应,积极应对就业冲击,防范就业社会风险。
<<
>>
作者简介
甘甜: 甘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磊: 张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