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运河(朝阳段)传说内容题材丰富、历史跨度大、地域文化特征明显、价值观积极向上,具有较好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传说故事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历史资料芜杂、故事线索碎片化特征明显、传承群体数量急剧减少、老龄化严重以及对口述作品的保护多以遗存的文字记载为主,使传承活化面临困难等诸多挑战,存在失传的风险。本文建立在实地调查访谈的基础之上,提出将大运河传说故事纳入非遗传承体系,健全传承机制;再造民间传承语境,将传说融入文旅...
大运河(朝阳段)传说内容题材丰富、历史跨度大、地域文化特征明显、价值观积极向上,具有较好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传说故事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历史资料芜杂、故事线索碎片化特征明显、传承群体数量急剧减少、老龄化严重以及对口述作品的保护多以遗存的文字记载为主,使传承活化面临困难等诸多挑战,存在失传的风险。本文建立在实地调查访谈的基础之上,提出将大运河传说故事纳入非遗传承体系,健全传承机制;再造民间传承语境,将传说融入文旅发展,打造“非遗+旅游”的运河文化品牌以及将传说融入大众生活,续接“传说+民俗”链条,再现传统仪式;打造品牌活动,促进传说故事的宣传推广和活态传承等方式推动大运河(朝阳段)传说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
<<
>>
作者简介
徐祯卿: 徐祯卿,北京市朝阳区宣传文化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
杜洋: 杜洋,北京市朝阳区宣传文化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副科长,副高级职称。
阎欣: 阎欣,北京市朝阳区宣传文化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员,编辑中级职称、群众文化初级职称。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