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北京民间文艺为主要对象,聚焦其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特征及其所承载的民族记忆与文化基因。研究范围涵盖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口头文学等,重点考察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描述与逻辑演绎,采用实地调研、访谈口述、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使活态的田野文本和静态的书斋文本互为阐释。研究发现,北京民间文艺在非遗保护的本土化实践中,其美学品格与文化精神得到进一步挖掘,并呈现出“资源化”与“生活化”的发展趋势;同时,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有效拓...
本文以北京民间文艺为主要对象,聚焦其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特征及其所承载的民族记忆与文化基因。研究范围涵盖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口头文学等,重点考察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描述与逻辑演绎,采用实地调研、访谈口述、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使活态的田野文本和静态的书斋文本互为阐释。研究发现,北京民间文艺在非遗保护的本土化实践中,其美学品格与文化精神得到进一步挖掘,并呈现出“资源化”与“生活化”的发展趋势;同时,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有效拓展了其传播渠道,推动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数字化采集与记录,提升民间文艺的可持续传承能力;拓展数字化传播与展示渠道,促进民间文艺回归日常生活;促进数字化创新与转化,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实践,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发展。
<<
>>
作者简介
毛巧晖: 毛巧晖,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民俗学。
张歆: 张歆,博士,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传播。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