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安养方式:历程回顾与政策评析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家庭的养老功能日益被社会化、专业化的正式组织所承接,老人的安养方式也随之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上海市根据我国国情和地方实际情况,确立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老人安养与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一老人安养与服务体系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接受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数持续递增,相关的政策法规也日益丰富和完善。但是,与庞大的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安养和服务需求相比,目前的体系尚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 上海养老事业发展概况
上海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早在1979年时就已经达到10.07%,是我国最先跨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城市。从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上海市的人口结构类型1953年尚属年轻型,1964年开始步入成年型,1982年已经转为老年型(见表1)。这一老龄化速度不仅超前于全国的人口结构转变,而且大大少于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50~100年的转变时间。
表1 五次人口普查上海市常住人口老龄化发展历程
2000~2005年,本市户籍人口中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及比重、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及比重、8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及比重均呈逐年上升状态,年增幅远远超过1998年预测的2万人水平。上海市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加速态势(见表2)。而根据2006年《上海社会发展报告》的预测,今后上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将日益严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十一五”期间将进入老龄化加速发展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