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进程中的货币政策(1979~1996年)
1 导言
德国中央银行在1979~1996年接受了一系列的艰难挑战,它经常要面对来自国内外的激烈批评,其政策也备受争议。而根据政策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所赢得的国际声誉的结果来看,其政策无疑是成功的,特别是与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这也体现在,因为德国联邦银行的模范作用,它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成为构建欧洲中央银行的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瓦解后,这种政策先是被定义,然后逐步尝试和发展,描述和评估这一政策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和前面文章所讨论的时段(1971~1978年)一样,1979~1996年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在浮动汇率的机制下制定的,即德国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这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是不同的。德国中央银行很早就决定,坚定地利用这一条件,使之服务于物价稳定(对内币值稳定)这一目标。为此,德国中央银行从一开始就采取遵循中期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从1975年开始采取公布每年的货币供应量目标的战略。这一战略一直执行到今天,尽管数十年来这种战略在国内外以及央行内部决策层不断被讨论和质疑过。
不同于1971~1978年这一阶段,1979年,潜力导向的货币供应量调控战略经过之前的发展和试验,原则上在德国至少是暂时固定下来。从1979年开始,欧洲货币体系(EWG)成立,这一体系是一个国际协定,对于成员国的货币当局,也包括对德国中央银行来说意味着新的限制和干预义务。德国中央银行认为,在这一体系中成功地执行与贯彻稳定导向的货币供应量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