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还是逃课?基于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解释和治理
一 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不少高校中,“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这一现象愈演愈烈,不只存在于非重点高校,在重点高校中也日趋严重。对于大学生逃课,社会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逃课是荒废学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前的大学教育存在很大缺陷,需理性看待大学生逃课行为[1]。
已有研究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来寻找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对课程的功利化取向、从众心理等[1];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学能力不够、授课方式不灵活和缺乏沟通[2][3];学校方面的原因则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僵化、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对教师的考核不到位等[4][5]。在国外,Wyatt认为逃课原因主要包括课程喜欢程度、生活安排、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性别、酗酒频繁度、兼职、年级、收入、先前考试成绩9个因素[6]。还有一些文献将大学生逃课行为归纳为“惰性”逃课和“理性”逃课[7],从而为逃课行为寻找合理成分。
大学生逃课问题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许多高校实际上也针对各种各样的逃课原因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改变这种现状,但总体收效甚微。本文将从就业压力视角,基于成本收益的方法分析大学生的逃课行为。本文认为,社会就业压力对高校造成的冲击是明显的[5],亟须从就业压力视角,系统分析就业压力对大学生逃课行为的作用机制。本文的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深入认识大学生逃课问题,减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