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混搭条件下的地位感知对弱势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
引言
在当代中国,“社会地位”及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透过这些内涵我们可以窥见社会变迁历程中的文化心理机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社会在结构性与功能性流动、资源和财富分配、人际和群际互动,甚至是多元文化对话和接触等议题下的若干显性或隐性的问题。对个体而言,不同的社会地位感知可能产生于人际或群际互动过程中的社会比较(Festinger,1954),或者源于社会认同基础上的自我归类(Turner,Hogg,Oakes,Reicher,& Wetherell,1987)。地位感知可以反映微观的“个体”和抽象的“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我”在人群中所处的位置在哪里,也可以反映两个群体或文化范畴之间的关系,即“我们”和其他群体/文化的相对地位是什么。前者是个体层面上的社会地位感知,后者是群体层面上的文化地位感知,本研究关注的是后者。群体间互动促进双方聚合了各自的关键要素,进而组成一种新的、混搭式的文化共同体。身处其中的个体会基于自身群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所处的位置而产生均衡或失衡的地位感知,这类地位感知又会对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解决策略产生影响。本研究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当这类地位感知发生变化时,在文化混搭的场景下处于相对弱势一方的个体在处理日常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是否会受到影响?进而,如果地位感知和创造力水平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联,那么这种关联的边界在哪里?这种关联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又是什么?
一 理论综述与研究概览
(一)文化会聚主义与文化混搭
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