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二语者文化混搭性及文化适应的情感特征、影响与缓冲机制
二 研究背景与假设
(一)汉语二语者独特的文化混搭性
汉语二语者,指的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汉语在此又被称为“目的语”,中国被称为“目的语国家”。二语习得既包括语言的习得,又包括文化的习得,二语者介于符合母语国家文化规范和目的语国家文化规范之间的言语和行为被界定为“中介语”和“中介文化行为”(王建勤,1995;施家炜,2000;郑岱华,2007)。二语者所处的“中介”状态正体现了文化混搭的内涵。所谓的“文化混搭”,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文化传统,通过它们的载体,同时呈现在同一时空中(Chiu,Mallorie,Keh,& Law,2009)。其中的文化载体包括文化成员、文化制度与实践,以至象征某文化的符号(Chiu & Chen,2004)。因此,汉语二语者可被视为一群以母语及汉语目的语为文化载体的双文化混搭体,学习者的中介语是母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两种思维的混搭结果,中介文化行为是母语文化行为和汉语文化行为的融合混搭。
事实上,文化混搭的研究视角是近年掀起的会聚心理学(polycultural psychology)所倡导的新的研究范式,更关注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形式及它们造成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后果(Morris,Chiu,& Liu,2015;赵志裕、吴莹、杨宜音,2015)。有学者提出,人们在环境需要的情境下,可以策略性地表现或压抑与内群体文化相符的行为(Morris,Hong,Chiu,& Liu,2015),建构新的文化知识系统,并灵活运用文化知识实现目标,表现出动态而非刻板的文化行为(Hong & Chiu,2001;Hong,Morris,Chiu,& Benet-Martinez,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