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新战略的理论构建
自1978年始,中国扩大型对外开放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从“部分让利”阶段到“互利”阶段,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到注重开放质量,从在国内引入竞争机制到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特区试点开放战略到全面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放战略。2006年在“入世”过渡期结束之时,中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第一次提出将“互利共赢”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它明确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规则,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唯一选择,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迁,从封闭经济中走出的中国,已开始大国复兴的漫漫征途。本章将从理论上构建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的整个体系框架,阐述新战略的战略背景、思想渊源、理论基础、战略内涵、现实基础、战略目标、战略框架和实施重点。
第一节 实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新战略的背景
一 全球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这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凭借其多年的要素积累,拥有资金、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却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这样可以优势互补,使经营资源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经济全球化还推动了国际的商品交换,扩大了世界市场,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积极调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