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公共性”指向的NPO政策体系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的中国,面对日益高涨的国家制度建设需求,应立足本国国情从纵向角度去探讨和寻求解决之道,同时也须具备国际视野从横向角度去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之经验。随着各领域改革特别是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与之相关的制度改革也已提上议事日程。早在20世纪初,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就表示,民政部正在配合国务院法制办修改社团登记管理条例。而地方政府也已展开诸如“试点模式”与“观察点模式”的试验性改革,如北京市“政社分开”、深圳市的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等。与实践相适应,近年来围绕我国NPO制度建设与完善的相关学术研究不胜枚举,译介以欧美NPO制度为中心的研究成果也纷至沓来。然而,针对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且公共性的构造转型等方面与中国有很大相似性的近邻日本NPO制度的研究却显得相对单薄与不足。迄今为止,国内有关日本NPO的研究几乎均从某个学科领域的视野加以展开,主要包括:法学视野——介绍日本NPO的法律制度框架及其相关内容;历史学视野——探析日本NPO的历史演进;社会学视野——考察日本NPO在社会保障领域的作用与功能;政治学与行政学视野——阐述日本NGO[1]或NPO与行政组织的互动关系。[2]此外,《日本非营利组织》作为目前国内唯一有关日本NPO的著作,概括性地介绍日本NPO的范畴、历史演变、法律框架、支持政策以及若干实际案例等内容(王名等,2007),但对日本从中央到地方的NPO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