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小母牛机构在华的发展与变迁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体制限制与空间拓展:以国际小母牛组织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为例

一 引言

国际小母牛组织(下文简称“小母牛”)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1944年,小母牛由美国丹·威斯特先生首创,以“结束饥饿、贫困,关爱地球”为使命,以赠送牲畜和培训技术为切入点实施扶贫和社区发展项目。机构总部设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已经在全球12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过项目。2004年,小母牛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美国十大民间发展机构之一,并获得该年度希尔顿人道主义奖;2010年,小母牛总裁乔勒克女士因领导国际小母牛20多年所取得的成绩而获得2010年度世界粮食奖。

1984年,小母牛通过与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合作进入中国开展项目。27年来,项目已经先后在17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个县实施项目120个,扶持农户7.8万户。

由于国情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小母牛作为国际NGO在中国开展工作遇到了不少的限制,但该组织通过清楚表达善意和切实推动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力求寻找合理的办法突破限制,拓展工作空间。本文将就小母牛在中国所面临的限制及其拓展空间的策略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 体制差异对小母牛的影响

1.官本位惯性使得组织的工作理念常被误读

中国目前事实上存在的“官本位”体制,造成政府官员多缺乏深入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和直接应对基层需求的主动性,过多注重工作的形式、短期效果,以及上级的检查验收,可以称之为“官本位惯性”。而像小母牛等国际NGO通常是基于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在社会动员、资金募集、项目实施与督导等一系列过程中,特别强调自下而上的大量民众的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