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资源保护中的政府与市场协调——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绍兴纺织印染污水成功处理研究
水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地”,随着经济的发展,“悲剧”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已达到400多亿立方米,其中绝大部分污水未经有效处理而排入江湖之中[1],水环境严重污染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市场化治污之路已形成共识,但现实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始于1995年的绍兴污水处理系列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纺织印染大市的污水隐患。其“政府主导、区域合作、多元投资、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路子很值得研究。
一 案例:世界最大的纺织印染污水集中处理工程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平原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广阔,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平原河网既是绍兴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又是集防洪、排涝、灌溉、蓄水等功能于一体的重点水利工程,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喻为绍兴的“血脉”。改革开放以来,以纺织及相关产业为特色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绍兴成为全国闻名的纺织大市。其中,位于全国百强县第九位的绍兴县又是纺织产业的重镇,其纺织业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80%,该县的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伴随着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过度排放导致绍兴平原河网水质恶化,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末开始尝试的市场化治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市场化机制的初步引入
绍兴污水治理最先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