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栅栏经验——老旧街区的社区建设研究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社区研究及社区干预始于2005年。研究的社区类型广泛,基本覆盖老旧街区、保障房小区、商品房小区等。2014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团队正式进入大栅栏地区,进行社区建设研究与干预。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大栅栏作为北京市老旧街区的基本特点;其次介绍清华团队在大栅栏开展社区建设的干预过程;最后提炼理论依据,并概括其对社区建设的启示。
一 案例背景:大栅栏——典型的北京市老旧街区
大栅栏有一个典型特征:它是北京的老旧街区,是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北京从1993年就开始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迄今北京共有4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有33片分布在城区。2015年,全国开始设立历史文化街区。不过,北京只有三片进入了全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大栅栏就是其中一个,而像大家比较熟悉的什刹海、南锣鼓巷等,都因为商业气氛太浓落选。而大栅栏是北京老旧街区传统平房院落生活区的典型代表。在大栅栏,我们还可以看到传统的院落、胡同,以及其中的居民生活。
大栅栏街道占地1.26平方公里,共有9个社区。当地户籍人口是5万,但是其中有一半已经不在大栅栏居住,剩下的本地人大概有两万多人。同时,大栅栏街道还有大量涌入的外地人,所以常住人口接近4万。
为什么大栅栏能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清朝时期,汉人不能进到内城,所以在这个地方聚集起来,使这里成为北京底层民众市井商业文化的聚集地。其文化传统主要有三:第一,徽班进京后,大栅栏地区作为诸多京剧名家的居住地和演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