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价值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基于SLM模型的实证
引言
创新可带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而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它是现代社会各方面得以向前发展的支撑点,需要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各主体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研究创新价值链溢出效应的实质是研究创新主体间的技术外溢。
早期的创新价值链主要为创新绩效评价提供理论框架,学界认为创新价值链主要包括创意的产生、转换与扩散(Hage and Hollings,1965;Hansen and Julian,2007)。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价值链是从创新资源投入到新产品产出的全过程(黄钢等,2006)。余泳泽和刘大勇(2014)认为创新价值链是生产视角下对创新环节的分解,通过创新价值链视角测算了我国各区域创新效率,得出我国各区域创新效率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随着创新价值链理论应用的成熟,大量文献开始考察不同国家/区域间技术创新效率水平差异。Hak-yeon等(2005)通过DEA方法比较了亚洲国家创新效率水平,结果表明新加坡的创新效率水平最高,中国、韩国的相对较低。另外,Sharma和Thomas(2008)利用DEA模型分别在规模报酬可变与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测算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创新效率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学者发现我国地区间创新效率差距日益明显,通过DEA方法测算我国各个省级行政区研发创新技术效率,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研发创新技术效率整体较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研发创新技术效率呈依次递减趋势(白俊红等,2010;石风光和周明,2011;Zhong and Yuan,2011)。面对区域间创新效率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