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第2期)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转轨经济条件下负所得税制度的实证研究——基于主体的微观模拟途径

引言

负所得税是以政府向个人支付所得税来代替社会福利补助的一种形式。1962年,米尔顿·弗里德曼率先将这一概念系统化,试图将负所得税作为更合理易行、更实质可靠的援助穷人,代替现行的诸如社会保险、政府补助等的西方典型福利手段。现实的中国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之间的矛盾不断突显,个人所得税制度作为一项最为重要的再分配工具,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是否应该适时推出负所得税制度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而此类争论的本质是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之间关联性的探讨。一方面,根据Kuznets(1955)的研究,经济发展早期收入差距会扩大,而后期收入差距将缩小,即收入不平等将随人均GNP增长呈现倒U形关系,过早过强地抑制收入差距不符合经济规律,有害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政府通过适度的再分配来缩小收入差距会促进经济增长,而过度的再分配对经济增长是有害的(Barro,1990)。那么转轨过程中的现实中国经济是否有引入负所得税以缩小收入差距的必要性呢?传统的研究方法似乎只能在定性的或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这样的问题做出解释,而无法从模型化的视角给出定量结论。

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经济主体行为的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经济主体的适应性导致经济系统的进化性(而非一般均衡)。由于新古典经济学通常采用典型个体分析模式,原则上就排除了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