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中的劳动法律的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道德、风俗与宗教教义在社会中发挥着个体行为导向和社会关系调节的作用。伴随着社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和现代性的逐渐提高,社会的异质性超过同质性并成为主导,发生社会冲突和纠纷的可能性显著提高,超出了风俗习惯和宗教教义的调节和控制范围,促使社会需要一套精细的规则及其执行机制来应对这些问题,法律制度在这种背景下逐步产生(Steven,2009)。从16世纪以来,法律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首要工具(Pound,1923)。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法律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准绳而被赋予了最高的权威。法律成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和社会关系调节的主要方式。法治经常被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标志,而与传统社会相区别。
中国以政府为主导推行“依法治国”的进程已经持续了30多年,从法制到法治、从器物到文化、从制度到观念,权力意识、自由精神等已经逐渐成为民众的共识,法律对社会事务的支配,无论在广度、深度上,还是数量、质量上都有了革命性的变化(郭星华,2011)。依据20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在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在法律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实现法律的职能,成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大议题。法律职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