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城市化及其典型模式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这6个省面积为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7%。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中部6个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2010年年底,中部地区人口总量为35696.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26.8%。2010年中部6省的地方财政总收入为6371.4亿元,占全国的15.7%;地区生产总值为86109.4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7%。这说明近年来,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见表6-1)。
表6-1 中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10年)
表6-1 中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10年)-续表
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其中,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温家宝总理再次提出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并且提出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提出,对于实现中部地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