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2014年云南省与全国A级景区均价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续表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云南省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一 云南省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历史沿革

(一)20世纪50年代初~80年代初:国家补贴,社会福利型收费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云南省的景区类型比较单一,公园及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利用较少,收费景区仅限于少数园林景区,且相对集中在省会昆明市内及市郊,门票价格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物价主管部门制定和管理。1953年,仅有3个公园经政府批准实行门票制,分别是大观楼公园0.03元/人次,翠湖公园0.02元/人次,圆通山公园0.05元/人次;上述门票价格一直执行到1983年。省内其他名胜古迹和游览参观点均不收门票,所需经费由当地财政全额拨款。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昆明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昆明城郊的另外7个公园寺庙也开始实行门票收费制度,具体价格比照大观楼等公园,西山龙门、华亭寺、太华寺为0.02元/人次,金殿、黑龙潭、筇竹寺为0.03元/人次,圆通寺为0.05元/人次。1984年,为补偿公园各项费用开支,经昆明市政府同意,市物价局对门票价格做了调整,大观楼、翠湖调为0.10元/人次,太华寺、华亭寺调为0.05元/人次,并规定各公园月票每人每月为0.50元。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国民待遇与外宾分离双轨制门票收费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云南全省范围的各地陆续对一部分原有的和新发现、新开发的名胜古迹和游览参观点进行整理、修葺、扩建,普遍开始实行门票收费制度,并逐年提高门票价格。

在定价机制上,这一阶段出现了“双轨制”。这是由于在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