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初始条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是初级产品出口国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一个学习、积累和升级的发展过程

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道路好比摸着石头过河。

——邓小平

一 引言

过去30年中,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及最为迅速的贫困削减。中国的实际GDP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1]。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贸易国。2008年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以世界银行制订的每天1.25美元的消费额这一标准计算,中国贫困人口的比重从1981年的84%下降到2005年的15.6%,超过6亿人口脱离了贫困(Chen and Ravallion,2008)。[2]

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它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30年前还是个封闭经济体。在启动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之后,中国集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和制度转型这三大艰巨任务于一身,而这些任务必须以“三合一”的方式来处理。中国的实际表现非常出色。

中国推行的增量式、试验式的经济改革战略,以及实用主义的、渐进式的自由化进程是极其特殊和非正统的。这是一套渐进、局部、增量式、试验式的改革方法。它没有受现有理论的制约,也没有沿着既定的蓝图前进。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许多观察家曾预测中国的改革将走入死胡同。因此,中国的转型迄今所取得的成功自然给经济学理论的传统观点带来了若干挑战(Chow,1997;Perkins,2002)。在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早期转轨过程中,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成功转型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中国的改革几乎违背了所有这些条件。因而,中国转型的成功令众多学者迷惑不解(Nolan,1995)。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成功对华盛顿共识(它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