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培训的供给分析
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数次大的变革,伴随着农业体制的变革,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也在逐步调整以适应服务农业发展的宗旨,作为科技推广主要手段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也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由单一政府供给农业科技培训演变为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大学、研究机构等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异军突起,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培训供给的中流砥柱。在农业科技发明成果日益涌现的同时,农业科技培训的供给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太行山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专家大院模式以及西农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给农业科技培训提供了新的制度框架的现实参考。本章在厘清农业科技培训发展脉络、明晰培训主体的功能和主要的供给模式之后,将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
一 农业科技培训的供给主体
现阶段,实施农民科技培训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主要可划分为政府部门(农技站等)、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其他主体,这些供给主体共同构成了农业科技培训的供给体系。2012年笔者对陕西猕猴桃主产区的调查发现,参加过培训的农户,30%是通过大专院校参加培训的,25%的农户通过当地县、乡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站开展农技培训,12%的农户通过当地龙头企业组织的培训实现科技诉求,26%的农户则主要通过合作社来学习科技知识,另外还有7%的农户参加社会组织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见图4-1。四个主要的培训主体: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政府农技站在农民培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图4-1 农业科技培训供给主体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