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大理市为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人多地少及用地需求与供地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而建设占用耕地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农地过度非农化的现象,会导致我国耕地大量流失,威胁粮食安全,同时,会产生大量失地农民,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低丘缓坡资源是主要的土地后备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评价,对土地合理利用及耕地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对综合效益的提高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理市具有较大低丘缓坡开发潜力,因此,本书对大理市低丘缓坡区域的研究,为低丘缓坡建设评价方法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参考。
国外土地评价最初是为“赋税”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外在山地、坡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城镇发展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从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日本的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大,其采用了边开发边保护的方式进行资源利用,而作为山国的意大利主要将山地丘陵未利用土地发展为山地农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方法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与土地评价研究相结合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土地评价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不断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V J.Kollias、Bojórquez-Tapia LA、Fang等人运用GIS技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我国较为全面、系统的土地评价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荒地资源调查。近些年,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评价的主要方面,我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