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海东区高程评价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山地城镇建设用地选择与空间用地布局——以大理市海东区为例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加。但是,我国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山地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布局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风俗、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因此规划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相对于平原地区更加复杂,进行山地城镇建设布局不能简单沿用传统的城镇空间布局模式,更需要全面考虑区域的地貌特征、资源条件及自然环境状况,选择适宜的布局模式进行开发建设。良好的城镇空间规划布局模式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保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城镇用地布局优化由“城镇合理规模”这一思想演化而来,1960年苏联工程经济学家达维多为奇博士,提出了“城镇合理规模”概念。他从生产布局经济合理性、基础服务设施、城镇建设经费、卫生条件等因素的合理性方面来论证城镇建设合理与否。土地生态敏感度评价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保护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Mumford、Steiner等学者提出生态敏感度强弱在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途径是基于对土地资源的敏感度和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按照“适地适用”的原则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优化配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麦克哈格教授提出土地敏感性评价对引导人们在特定安全的生态环境下进行开发建设有着很好作用,对土地利用合理布局以及当地可持续发展有很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