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理论构建及模型解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新时期现代化的中国道路,3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总量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巨大成就体现了中国发展道路的优越性,证明中国发展模式的道路是正确的、理论是科学的、制度是合理的,这是我国30多年来最大的道路自信。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要求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强理论自觉、强化理论创新。经济特区是中国道路的起点和试金石,因此,如何基于特区实践奠定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础、构筑中国道路的理论框架以及进行相应的模型解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理论基础
从理论基础来看,中国道路最重要的特征在于路径上的非均衡性,以及现代化目标上的系统性而不是单纯地实现经济发展。故要较好地解释中国道路、构筑中国道路理论范式必须从非均衡发展论、“点-轴”开发与增长极论、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与历史偶然事件论、经济集聚与扩散理论、计划与市场关系论以及制度变迁与市场形成理论等多个层面探寻理论基础。
一 非均衡发展论及对中国道路的路径解释
“均衡”(Equilibrium)源自物理学中的“平衡”概念,特指相互对立的各种力量,同时作用于某个系统所呈现的合力为零、系统不改变原有运动的稳定状态。樊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