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持有政策文献回顾
第一节 传统权衡理论
在财务理论文献中,现金持有政策最早的理论解释是基于交易性和预防性现金需求的传统权衡理论[1]。传统权衡理论认为,由于企业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在时间和数量上不同步,导致现金收入和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为了弥补现金收入和支出之间的缺口,满足企业日常的交易需求,企业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资产,以避免由于现金短缺而清算资产所发生的交易成本。然而,因为持有的现金具有较低的预期收益率,持有现金存在机会成本,所以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管理者应该将公司的现金持有量设定在现金持有量的边际成本与现金持有量的边际收益相等的水平上。
一 理论分析
(一)Baumol-Tobin模型——平方根定律[2]
20世纪50年代中期,Baumol(1952)和Tobin(1956)将利率因素引入交易性现金需求分析,得出“平方根定律”或Baumol-Tobin模型,论证了交易性现金需求受利率影响的观点,从而修正了Keynes(1936)关于交易性现金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观点。
Baumol(1952)和Tobin(1956)认为,如同商品存货一样,现金储备是现金持有者充当交易媒介的存货。现金持有量管理问题与商品存货管理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存货理论和现金持有政策理论能够相互借鉴,存货控制理论可以应用于现金持有政策理论的分析。
假定企业需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以均匀的现金流方式支付总额为A元的现金。企业持有两种类型的资产:一种是可以获取利息收益的资产如有价证券,假定每1元的生息资产在每期可以获取i元的利息收益;另一种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