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环境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金融市场结构的完善则对企业的融资方式及资本成本存在显著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家与产业的成长性(Demirguc-Kunt和Maskimovic,1999;Beck,Demirguc-Kunt和Maskimovic,2004)。资本结构的国际比较研究(Rajan和Zingales,1995)则表明,金融市场环境和发展程度是影响国家间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重要因素[1]。
第一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2]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的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中国资本市场的萌生(1978~1992年)
我国改革的最初切入点、并取得最大成功的是农村改革。从1978年开始,中国农村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部分地区的农民自发采用“以资带劳,以劳带资”的方式筹资,兴办了一批合股经营的股份制乡镇企业,成为改革开放后股份制经济最早的雏形,其特征是从浅层次的集资入股型到深层次的合股经营、股份合作型发展。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的政治共识,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股份制也由此开始进入正式试点阶段。1984年8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发布《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上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