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中金融资源配置机理Ⅱ:产权配置
第一节 破解金融困境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的改革,政府控制金融产权受到内外部的双重挑战。从外部看,国有经济产出增长受市场约束,不再唯一地表现为资本要素的推动,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产出的市场实现能力。如果国有经济不改变经营机制,进而通过市场交易提高资本效率,政府金融补贴必将产生并累积大量的不良资产。这种不良资产从实物来看是库存商品的大量堆积;从价值形态看则是国有银行呆坏账的累积。从内部看,金融分权化改革使银行获得了较大的信贷资金配置的自主权,这使国有银行有了追求“自身利益”的现实空间,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进一步强化“自利”行为的动机。这应该说资源配置主体的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但由于金融产权的政府控制,国有银行并不具有现实的法人财产权,分权制是强化了银行的自利动机,而未强化相应的责任。这种权、责、利非对称性的分权结构,必然造成行为主体不必承担其行为带来的收益或受损的全部后果。同时,这也为银行机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商业性呆账转嫁为政策性呆账提供了其转嫁的制度渠道和政策上可以辩解的理由,从而使政府成为呆账的最终承担者。
以上两个方面所形成的金融困境,从根本上来说都与金融制度有关。内部是由于政企不分所形成的产权单一化的结果,外部则是政资不分所形成的产权行政化的结果。因此,只有进行金融产权改革,才能消除产生风险的制度基础,也才能最终破解金融困境。
一 金融产权
金融产权是一种特殊的产权形式,从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