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涅槃的政策取向
2008年10月31日,A股上证指数报收于1728.29点,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的高点相比,跌幅深达71.78%,远超过正陷入金融危机的美国股市跌幅和欧洲股市跌幅。从1990年后的18年发展历程来看,这已是A股市场以“硬着陆”走势的第三次深幅下跌(第一次发生在1993年2月达到1531点后,持续下跌到1994年7月底的333点,跌幅深达78.25%;第二次发生在2001年6月14日达到2245点后,持续下跌到2005年6月6日的998点,跌幅深达55.55%)。与前两次深跌相比,此次下行的突出特点在于时间短、差额大和原因杂。一些人从2006~2007年股市上行属流动性过剩推动的资产泡沫出发,认为此轮股市下挫的主要原因是在宏观经济紧缩背景下的流动性过剩状况的缓解。但这一理由无法解释图7-1中显示的2008年资金过剩状况比2007年更加严重的现实。也有人认为,此轮股市下跌主要原因在于“大小非”的解禁压力巨大,并主张设立股市平准基金。
图7-1 超额准备金走势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10多年来,在经济高位运行(GDP年均增长率在9.8%左右)且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下,为何中国股市屡屡走出大幅下跌的“硬着陆”行情?这究竟是A股市场的内在规律所致,还是另有其他机理?另一方面,在股指快速下行的背景下,2006年之后入市操作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不仅使得2005年展开的股权分置改革所获得的赞誉声几乎跌尽,而且否定股权分置改革、要求对非流通股予以禁售的主张也在暗流涌动。实际上,中国A股市场已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重要选择。
第一节 外部紧缩和釜底抽薪引致2008年A股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