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受访者认可的安全食品定义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我国食品短链、生态农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 食品短链的缘起与特征

农业可持续发展几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重要议题。可持续农业概念最早在1992年出现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文本中,而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反思、对替代性农业模式的探索比这早了很多(程序,1999)。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生态农业,在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采纳了可持续农业战略思想。但是这么多年来,伴随着持续的农业产量增长,中国农业的资源消耗、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等局面没有根本缓解[1]。这表明在需求增长和资源约束双重压力下,以及由于现代农业体制的惯性力量,追求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难度极大。2015年初刚刚通过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采取“一控两减三基本”措施[2],代表着中国现代农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最新努力。

与此同时,对现代农业弊端的反思和批判也引发了各种后现代农业思潮以及相应的后现代农业实践模式,也可以称为新型农业模式(檀学文、杜志雄,2010)。新型农业模式内涵宽泛,有多个平行的概念,如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等,其典型的类型有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低碳农业、朴门永续农业(permaculture)、自然农法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型农业模式的应用范围趋于扩大。例如,农夫市集在发达国家已经存在超过30年,但是通过农夫市集带动生态型农产品销售却在最近几年在发展中国家变得流行。朴门永续农业和自然农法作为后现代农业思潮和实践,都存在了多年,但是也在近年来焕发新的生机,在农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