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化城市产业发展及其解析
信息化促进了我国国际化城市产业发展。信息技术通过对制造业的渗透使得制造业获得了新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地结合。服务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与物质产品相结合,在服务性质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服务形式与服务组织上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成为带动服务业上升产业结构升级的力量。国际化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向于合理化和高度化。出口导向型经济与城市国际化加强了城市的首位度。在城市首位度与国际化进程相结合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我国国际化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次级城市。我国国际化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是相互吻合的。国际化城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更多地表现在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上。与发达国家和全球城市相比,我国国际化城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化和高度化。本章主要以上海市为例,对我国国际化城市产业发展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节 上海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历程
上海曾经是远东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上海的第一、二、三产业在市生产总值中构成比重是6∶52∶42。[1]此后上海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的增加值及就业比重居于支配地位。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积极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改变了偏重于重工业的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在这样的条件下,上海作为我国地区性首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