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城市住房的流动性约束及其理性选择
第一节 引言和文献回顾
城市住房是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由于城市住房的大宗资产和昂贵耐用品属性,兼之农民工收入水平整体偏低,因而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条件差、住房负担难以承受,这成为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居留的重要障碍。住房已成为农民工融入城镇在物质条件层面的最大瓶颈(韩俊,2009;李强,2013)。当前,中国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趋势已日渐明显。城市生存状态的家庭化在满足农民工对亲情和家庭功能需求的同时,也使其城市住房消费负担进一步加重。研究农民工家庭的城市住房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的内在机理,对理解农民工的住房选择行为、分析增强其城市住房消费意愿和品质的激励策略、探究推进其城市住房条件改进的政策路径、助力农民工市民化和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已有文献对农民工城市住房的研究集中在对住房条件的调查分析、住房消费和选择的影响因素、农民工住房对城镇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住房与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等若干方面。后两者研究的主要结论呈现了农民工城市住房对经济增长和迁移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作用(赵晔琴、梁翠玲,2014;郑思齐,2009;韩俊强,2013)。在对住房现状的研究中,绝大多数调查反映了当前中国农民工城市住房条件普遍较差、生活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等基本事实。在农民工以私人出租房、企业集体宿舍和工地工棚为主要类型的住房中,租赁住房(住房消费对应的居住形态)是品质相对较优的形态。适合于农民工低支付能力的廉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