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报告
本报告主要通过分析可获取的最新统计数据,力图展现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近发展情况。为了与2009年度报告[1]相承接,本报告采用了与2009年度报告基本相同的写作框架和数据分析指标。
一 概述
“和谐”是“和谐社会”概念中的关键词。因此,理解和谐社会,首先需要理解和谐的本质意义。一般来说,和谐具有配合适当、分布匀称、相处融洽之意,如音调和谐、颜色和谐或气氛和谐等。“和”与“谐”有一定的同义性,但两字强调的重点似有所不同。“和”,重在体现事物相处、相合的状况,有相安无事、平静温和、旗鼓相当、不分胜负之意。“谐”,重在体现事物相处、相合的关系,有匹配恰当、配合默契、协调顺畅、关系融洽之意。因此,“和谐”一词兼有“和”与“谐”各自强调的重点之意,也就是既强调事物相合、相处的状况,也强调相关事物彼此间的关系。形象而通俗地说,“和谐”既强调事物相处的“团结性”,又强调事物相处的“效率性”。单纯的“和”,即简单的合并、组合不同于和谐,和谐既强调“和”又强调“和”的结果的效率。因此,按上述和谐的意义理解,和谐社会是一种既充满团结、包容及融洽关系的社会,同时也是富有生机、效率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一种符合人们期望的处于理想的发展状态下的社会。
在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已积淀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东方式哲学智慧的主要表现。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与理念。在这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