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股市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自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我国股票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长期保持在9%以上,宏观经济总体上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但股指走势却是高低互现(见图1)。特别是在2001~2005这5年中,我国股市甚至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出现了背道而驰的现象。2005年6月到2007年10月,宏观经济稳定增长,但股市却走出了一轮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行情。上证综指从998.23点启动,最终暴涨至6124.04点。
图1 1996~2008年GDP、上证综指对比折线
根据宏观经济的一般规律,股票市场应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稳定增长,会支持股票市场不断走强。但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股市的运行经常背离宏观经济面。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我国股市具有国民经济“晴雨表”功能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股市也越来越市场化,为什么还存在这种背离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2.研究意义
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初期,由于市场管理制度和市场结构不健全,我国股市基本上是一个无效市场。此时股市运行出现背离宏观经济面的现象,可以理解。但经过多年来股市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结构的不断健全,优质大盘蓝筹股在A股上市,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引入,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此时,股市运行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程度是否得到了提高呢?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解开这个谜题,即我国宏观经济变量对股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