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形成机制:理论探讨
深入分析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形成机制是研究相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从整体上看,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是由区域间供给和需求因素之间的差异共同造成的(Arnold et al.,1999;宋旺、钟正生,2006)。本章将从最优货币区理论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两个角度讨论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和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
最优货币区理论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孰优孰劣的争论中诞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解释一组经济区域合作(或者国家)在何种条件下适合组成货币联盟,或者进行货币一体化。最优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OCA)是指,“一种最佳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蒙代尔,1996)。
一 最优货币区理论发展概述
自蒙代尔(Mundell,1961)发表《最优货币区理论》一文以来,最优货币区理论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按照Mongelli(2002)的划分方法,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介绍。
1.开创阶段(Pioneering Phase)
20世纪60年代早期到70年代早期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开创阶段,该理论主要的研究范畴和分析框架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是讨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