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不同类分权指标所对应的估计结果
出版时间: 2011年04月

财政分权、政府竞争和地方高等教育投入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1978年到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人数约1.28亿,录取总人数约5386万。其中,1999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所造成的经济下滑、就业不足、内需不振等困境,结合中国存在的巨大潜在高等教育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从国际比较来看,包括本专科和研究生在内的高等学校在校人数2008年达到2149.3万,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按照国际标准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1],相当于教育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可以说,高等学校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回顾高等教育体制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分权化[3]的改革和由高等教育准公共品属性所决定的成本负担多元化(Johnstone,1986)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主要动力:分权化改革提高了地方办学积极性,目前无论从教育收入还是支出比例看,地方高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的主体;高校融资渠道的多元化[4]有力地支持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使人们的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得以满足。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财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高等教育的相对投入不足、中央与地方的高等教育财政责任不清晰、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其中我们最关注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在当前的制度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