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能力主义指导下的人才概念
我国人才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从先秦诸子到近现代思想家,学者们对人才概念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对社会中的各种人才进行了某种抽象的认定,并推动着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过程。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的强大昌盛,都离不开各层次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和辛苦勤奋的劳作。从中国历史上看,任何朝代都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而对人才的不同层次内涵的理解影响着不同时期人才的发展和社会价值取向,继而影响着社会变迁和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人才就非常重视。人们认为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而人才则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人才形成了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定内涵。从历史上对人才的称谓来看,有“人力”、“人杰”、“人豪”、“才子”、“才人”、“才力”、“才士”等;从不同的定义来看,“人才”是对人的能力、品质、智力、仪表等的抽象概括。然而,“人才”实际上具有更加深远的内涵及外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是如何认定和区分人才的,值得进行深入探究。
从古代对“人”和“才”的理解来看,《释名》中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人甚至超乎于天地鬼神之上,处于最尊贵的地位。《礼记》中《礼运》篇指出:“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而“才”字的造字颇有意思,《说文》和《六书》形象地把“才”解释为正在生长着的树木,将成为顶天立地的材料。“才”也可释为“能”,《礼记·文王世子》篇说:“必取贤敛才焉。”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