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状况及展望
一 发展背景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我国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1)总量矛盾:货币宽松与资金收紧
近年来,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可知,我国广义货币M2历年增速均超过10%,且M2/GDP比值长期为较高水平,表示我国货币供给较为充分。但M1/GDP比值较为平稳且有微弱下降趋势,表示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比重不断下降,货币空转严重。大多数货币未通过有效的信用扩张进入实体经济,银行贷款仍是我国主要的资金供给渠道,但随着企业上市融资和发债的比例显著提高,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与社会融资规模的比值逐年下降。由于只有大中型企业可获得直接融资资格,银行贷款占比的下降迫使中小企业转向民间借贷。以民间借贷的萌芽地——温州为例,其近3年的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均在18%以上。民间借贷利率的畸形上升进一步放大了社会资金的供需矛盾,导致社会企业的资金成本不断提高,发展举步维艰。[1]
(2)结构矛盾:低效供给过多与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信贷资金投放与企业的社会贡献不符,金融供给结构错位是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信贷资金不断流向低效能企业。自2009年起,我国大型企业贷款占比始终维持在35%以上。大型国有企业过量占用金融资源,却深受产能过剩影响发展有限,其融资成本还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2009年至今,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始终低于30%。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