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收益、外部压力与农药施用行为——基于986个农户信息调节作用的现实考察
一 引言
农业生产过程包括种子筛选、肥料施用、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其中病虫害防治是关键环节之一。而施用化学农药(以下简称农药)防治病虫害具有高效、快速等特点,农业生产者普遍将施用农药作为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1]。但长期以来,农药的高强度、大面积使用,已使农药由过去农作物保量增产的工具转变为现阶段影响农产品与食品质量、生态环境安全与人们身体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农业生产者作为农药施用的决策者,其行为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也影响农药残留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缓解农药不规范施用带来的负面影响,亟须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农业生产者的施药行为。因此,本文从农业生产者的角度分析农药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规范农业生产者的施药行为提供思路和实证依据。
在对农药施用行为所开展的研究中,施药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最为核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归纳起来,以往研究主要从3个不同的视角进行探索。第一,农业生产者特征因素。这一角度又分为个体特征与态度、心理感知两个方面。前一方面的研究探讨受教育程度和对农药施用技术的认知程度[2],以及是否接受农业专业培训对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3-4];后一方面的研究则考察风险偏好程度、对农药的认知态度与农药施用行为之间的关系[5-6]。第二,情境因素。此角度的研究所涉及的因素涵盖市场对农产品外观的需求[7]、农药施用相关政策[8]以及农药营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