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示瘦肉精检测信息的可追溯猪肉消费偏好研究
一 引言
猪肉是我国居民主要食用的肉类产品。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分别为20.7千克、19.5千克,分别占肉禽类消费量的54.05%和64.57%[1]。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我国猪肉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瘦肉精[1]事件。2011年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我国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双汇集团售卖的猪肉制成品中含有瘦肉精[2]。为提高瘦肉率,其在生猪饲养过程中添加瘦肉精的行业潜规则被公之于众。双汇集团是我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牌肉制品几乎家喻户晓。因而该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面不亚于2008年曝光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导致大部分消费者减少了猪肉消费量,甚至拒绝消费猪肉[3],猪肉及其制成品的销售量大幅下滑,经营者收益和信誉双降[4]。该重大猪肉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后,农业部开展了为期3年的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但生猪饲养过程中违法添加瘦肉精的问题却远未解决。2014年,公安机关在济南检查出瘦肉精严重超标的生猪45头[5]。2015年和2016年,国家和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食品抽检结果表明,仍陆续有肉制品被检测出瘦肉精物质超标[6],既影响猪肉质量安全又挫伤消费者信心。
为提升包括猪肉在内的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农业部于2001年开始推动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商务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分5批在全国支持58个城市展开肉菜追溯体系试点建设。根据农业部和商务部要求,生猪屠宰前必须进行宰前检疫并按比例抽检瘦肉精[2],合格后方可进入屠宰环节,检验